-
雁默:“大寫的尷尬”該給蔡英文,而不是默克爾
最後更新: 2020-07-16 13:14:43導讀自去年香港事件以來,德國主流媒體幾乎每天以“人權”為由攻擊中國政府,卻對弗洛伊德事件輕輕放過。由於默克爾政府沒有激烈批評北京,主張促進穩定、減少衝突的國際合作與貿易,德媒還送了一個“大寫的尷尬”來進行諷刺。但事實上,堅持為德國甚至歐盟的最大利益,而不惜“逆風而行”才是應有的執政高度。反觀蔡英文政府,選前滿口仁義道德,不斷撐香港,選後卻對如何支持香港語焉不詳。一邊批評着“港版國安法”,一邊卻修了“國安五法”。有這樣的“雙標”,蔡英文才應該覺得尷尬。【香港四方集運】
論重視人權,大概無人會懷疑德國高度,律師費迪南.馮.席拉赫在他一系列的小説中,非常動人地側寫了德國對人權的堅定信念。這幾本精彩的故事,近年在台灣書市銷量不俗,讓我們開了眼界。
重視個人權利,對任何社會而言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不過,“人權治國”的概念小覷了執政的複雜性,人權價值,更難以在國際政治裏成為標準共識,因為各國的歷史文化差異頗大,沒有任何一國有權利強制其他國家服膺本國人權標準。
舉個例子,“廢死”是西方人普遍認同的“人權價值”,但台灣人至今無法接受,而且是壓倒性不贊成廢死。有任何國家能以此為由,以政治與經貿手段制裁台灣嗎?答案不言而喻。
那麼關於這幾周在國際社會掀起波濤的“港區國安法”,我們看到了什麼?
都不要再假掰了,我們看到的是人權價值被當成武器,被當成國內政爭的支點,被當成選舉提款機,被嚴重糟蹋的不是中國大陸,而是人權價值本身。
德媒的偏執與默克爾的冷靜
德國主流媒體自去年香港事件開始至今,幾乎天天拿人權價值鞭撻北京,並配套新疆問題集中潑髒水。然而,當美國發生了弗洛伊德事件,甚至讓一般歐洲平民也有感而呼應種族人權,這些媒體卻是輕描淡寫,輕縱華盛頓,相關報導與“香港傳真”根本不成比例。
這種再明顯不過的雙標,怎麼不是糟蹋人權?
幸而,默克爾政府拒絕隨媒體起舞,拒絕讓偏執的雙標蔓延到嚴肅的國內治理與外交政策,而這引起了德媒日益高昂的尖叫,在野黨則見獵心喜,順手就拿廉價的人權議題向執政黨丟擲,順勢墊高自己。
德媒質疑默克爾政府未能展現捍衞人權的立場,至今拒絕強烈批評北京,於是給了一個“大寫的尷尬”譏刺默克爾。德國防長卡倫鮑爾對此的樸質迴應最為可佩: 我們知道用強烈用語很簡單,也給你們自己心裏感覺很好。但我們也知道這樣的做法會截斷所有聯繫,妨礙後續可能產生的影響。
早前,德國外長公開提醒在香港的德國公民,謹言慎行避免前往發生抗議示威的場所,遵循港府的安全指示。此言引來德媒不滿,遭酸“自我審查”,此激昂詞彙也被台媒囫圇吞棗地引用。
試問,德外長的警語,哪一句是錯的?執政者不保護自己公民,難道要鼓勵在港德人蔘與高風險示威,然後在異鄉坐牢?什麼時候開始,彰顯價值比保護人民更加重要了?一切只為了讓精英自我感覺良好?
德國的立場並不模糊,其防長羅列了“三大現實”理智地分析情勢: 其一、中國展現了沒有“民主與自由”卻仍能運作良好的經濟體,是世界僅有。其二、中國仍是世界各國在處理重要問題時的重要合作伙伴,例如氣候變遷。其三、中國仍是歐盟重要的經濟夥伴。
在此現實下,默克爾政府主張以經濟合作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價值觀。這樣的主張在近日又得到了德國經濟部長的再度強調,他接受德媒專訪時表示,德國堅定捍衞人權,但也堅信貿易能夠促成一定程度的轉變。德經長同時也委婉表示,不是什麼話題都適合公開表態,有時此舉適得其反。
報道截圖:美國對香港打“制裁牌”時,德國表示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將帶來更多穩定、更少衝突
再者,德經長還強調,儘管為人權事業發聲非常重要,但是也必須要認識到,世界上很多人"並不總是和我們有着相同的觀念",因此旨在促進穩定、減少衝突的國際合作與貿易就凸顯了重要性。
德國防長,外長到經長的公開談話,在在顯示默克爾政府努力擺脱偏執的媒體公審,堅持為德國甚至歐盟的最大利益,不惜逆風而行的勇氣與理智。他們挑難的做,用温和的態度應對媒體的尖酸,拒絕粗暴地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到其他國家,而不計後果。
默克爾也讓我們開了眼界,什麼是執政高度,什麼是寬宏視野,什麼是擇善固執。
相對地,在野黨與媒體不必顧慮國家的長久利益,以及為此必須付出的代價,他們只需要在教條化的價值堡壘中,做容易的事,只顧自我感覺良好即可。
因此,我們必須對“國家機器”的負面意涵,分一點到那些自稱監督“國家機器”的公民團體上,這些不必負責的單位組織,各以自身偏狹的主張,侵蝕國家整體利益。
後果是,不只人權,我們曾經深信的新聞自由,也在被部分媒體遭到濫用而逐漸失去公信力。
德媒動輒以“香港人對德國失望”,儼然以香港代理人自居,渾然不顧支持“港區國安法”的港人,也有對人權的另一番看法。至此,人權基本教義偽善的一面昭然若揭,反倒凸顯默克爾政府在價值議題上可貴的謹慎與理智。
而這一份理智,使得德國無須面對香港政治難民的議題,相對地,英國政府就不得不處理,而處理方式卻只接納香港富裕階級或高端勞工,“人道”不了年輕的示威羣眾。那麼,德英兩國,是誰在人權議題上被扣分了呢?
突出自己偽善的,當然是英國。
標籤 蔡英文-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徐俊 
-
韓大法院今將對京畿道知事涉散佈虛假信息案宣判
2020-07-16 11:45 三八線之南 -
在美記者曾經不敢回武漢:我選擇“美式自由”,付出了代價
2020-07-16 11:36 新冠疫情與世界大變局 -
蓬佩奧轉身就訪英,主要討論中國
2020-07-16 11:18 美國一夢 -
英國政府疫情應對調查,他鬆口了
2020-07-16 10:24 不列顛 -
最新民調:42%受訪德國人認為中國50年內將比美國更強大
2020-07-16 10:19 中美關係 -
兩部門:禁止從葡萄牙輸入羊及相關產品
2020-07-16 09:47 -
2022年青奧會將推遲至2026年舉行
2020-07-16 09:38 非洲之窗 -
澳議員竟想驅逐百名中國外交人士
2020-07-16 09:22 -
巴西總統第二次新冠檢測仍為陽性
2020-07-16 07:12 新冠肺炎抗疫戰 -
美國新增70219例,累計確診347.8萬例
2020-07-16 06:34 新冠疫情與世界大變局 -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州長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
2020-07-16 06:06 新冠疫情與世界大變局 -
挑釁升級!美國宣佈將對華為實施簽證限制
2020-07-15 23:46 華為 -
約翰遜發言人:美國製裁導致英國改變華為5G立場
2020-07-15 23:14 不列顛 -
“侃爺”顧問:他要退出了
2020-07-15 23:12 美國大選2020 -
為了福奇,白宮跟納瓦羅劃清界限
2020-07-15 22:30 美國政治 -
“禁華為是自殘,中國不是鴉片戰爭那時了”
2020-07-15 22:20 不列顛 -
俄羅斯35歲女網紅與繼子領證結婚
2020-07-15 21:39 觀網看片 -
特朗普稱對第二階段經貿談判不感興趣,外交部迴應
2020-07-15 21:37 中美關係 -
特朗普的應援歌,留言區被中國網友“佔領”了
2020-07-15 20:30 特朗普 -
侄女披露特朗普“原生家庭”:他領導美國太危險了
2020-07-15 20:20 特朗普
相關推薦 - 拿錢説好話?英國在華博主硬剛《泰晤士報》 評論 254美國已無疫苗儲備,州長怒批 評論 309世衞組織:感謝中方大力支持 評論 177武契奇寒風中親赴機場,迎接100萬劑中國疫苗 評論 290BBC蒐集中國疫苗“差評”,土耳其醫生不上套 評論 359最新聞 Hot
-
歐盟罕見起草文件:對美元霸權沮喪
-
拿錢説好話?英國在華博主硬剛《泰晤士報》
-
日本最高法院還是裁定他有罪
-
巴西媒體:特朗普要下台了,巴西不反華為了
-
柬埔寨首相:中國疫苗,我第一個打
-
“混亂才剛剛開始”
-
美國已無疫苗儲備,州長怒批
-
洛杉磯縣,全美首個確診破百萬的縣
-
一名法國人向極端分子轉賬50萬美元比特幣後自殺,FBI追查
-
伊朗稱試射彈道導彈摧毀海上目標,美媒:距航母100英里內
-
上任第一天,拜登要“火力全開”
-
德執政黨選出新主席:他競選演講時還不忘抨擊特朗普
-
美國會800米外抓獲一名男子:偽造證件,帶500多發子彈
-
世衞組織:感謝中方大力支持
-
國會騷亂後,美國大公司開始明着“干政”了
-
武契奇寒風中親赴機場,迎接100萬劑中國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