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諾蘭:帝國列島——中國、西方殖民主義與海洋法
關鍵字: 南海領土爭端釣魚島南海爭端海洋資源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專屬經濟區太平洋地區海洋維權【香港四方集運】
引言
在西方媒體中,中國被廣泛認為由政府扶持、在發展中國家“攫取資源”中國還與日本就南中國海邊緣一片無人小島捲入了一場引人矚。目的紛爭(中國將這些島嶼稱為“釣魚羣島”日本稱為,“尖閣列島”。)西方媒體有關中國宣稱擁有南中國海領土的報道比比皆是,這些報道還指出如果中國的主張成功,可能會獲得位於南海海中或海底的潛在自然資源。西方媒體時常談及所謂中國在南海“恃強凌弱的行為”,有些評論家還暗示一場新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可能始於該海域的爭端。爭端所涉及領土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戰略意義,也很可能擁有大量自然資源。不過,與1982年聯合國一項“革命性”決議中所涉資源相比,南海資源在各方面都相形見絀。
1982年,聯合國頒佈了一項“革命性”法規——《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以下簡稱《公約》),該公約允許各國從本國海岸線出發建立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EEZ)。[1]中國是《公約》簽署國,南海爭端主要圍繞中國主張的專屬經濟區和其它爭端國相比的適用程度展開。不過,與前殖民強國由於《公約》累積的廣袤海上領土相比(這些海上領土有一大部分位於太平洋和太平洋附近)南海無論是在,面積上還是在潛在資源上都相形見絀。直到18世紀後期,太平洋還是中國自家的“後院”,西方的影響微不足道。前殖民強國從以前帝國保留下來的小塊“零星剩餘”領土攫取巨大資源,這一過程幾乎完全沒有引起國際關注;而中國與鄰國就一塊麪積小得多、並且長久以來有着緊密關係的“專屬經濟區”產生複雜爭端,[2]卻在國際媒體關於亞太地區海洋資源控制的討論中佔據了主導位置。
非殖民化
20世紀40年代後期,西方開始熱切推行非殖民化;到20世紀80年代早期,這一過程基本完成。西方龐大的前殖民帝國曾經一度橫跨整個地球,後來只保留了少數幾個零星散佈的地區。當時西方在美國及其歐洲盟友的領導下開始了隨後被熟知為“華盛頓共識”的經濟自由化過程,並在世界各地敦促實現這一共識。現代的全球化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整個全球化期間,西方主宰了主要國際機構。直到今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一直都是歐洲人,而世界銀行的行長也一直都是美國人。儘管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比重有所增加,但與這些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相比還是小得多,而且美國由於在基金組織中持有大量股份,對重大決定有否決權。世界一大部分地區在幾年間經歷了國有企業私有化、貿易自由化和外國直接投資流自由化的過程。國際政治經濟文獻中專門分析全球化的文章不勝枚舉,涵蓋幾乎每個能想到的與全球化相關的領域,尤其是中國的崛起。
“舊式殖民結構中殘留的少數零星剩餘地”原來比大部分人意識到的重要得多。它們實際構成了高收入國家重建殖民帝國的真正基礎,每塊剩餘的殖民地都有一小塊土地,有時只有幾平方公里,通常只有少數人居住或者無人居住。高收入國家中稍微知道這些地區存在的人,通常將它們看成是年代錯位的古怪存在。[3]這些地區有的是充滿異域風情的旅遊勝地,很多是保護瀕危物種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它們通常支持鳥羣或鯨魚觀察之類的生態旅遊,經常設有科學研究站。這些遙遠領土的名字大多鮮為人知,即使有人説得出名字,也基本上不知道它們在哪裏、是什麼。有多少英國人知道“英屬印度洋領土”是什麼或者在哪裏?有多少法國人知道凱爾蓋朗羣島(Kerguelan Islands)是什麼或者在哪裏?有多少美國人知道北马里亞納羣島(North Mariana Islands)是什麼或者在哪裏?不過,這些遙遠領土通常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很多地區擁有美國的海軍空軍基地和偵查設施;它們在依法分配世界自然資源產權這方面也變得極為重要。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對可耗竭資源存量的顯著下降越來越關注,最明顯的一個領域是全球魚羣量迅速降低(Roberts,2007年)。就開採化石燃料和從深水區及環境險峻區開採其他資源來説,技術進步也為大幅增加開採開闢了可能性。於是國際上對世界海洋產權的興趣更加濃厚。1982年,經過九年談判,聯合國正式通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約》建立起一個法律框架,管理對世界海洋的所有使用。到2011年,161個國家和歐盟成為《公約》的締約方。一旦一國成為《公約》締約方,就有義務使其海洋主張和國家法律與《公約》保持一致。陷入南海爭端的各方中,有五個國家(中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越南)都在1996年前批准了《公約》另一爭端方台灣無法批准。《公約》,因為它不是聯合國的成員,但它自己的內部法律也與《公約》保持了一致。
《公約》出現前,海洋國家在其海岸線外22公里(12海里)的領海內擁有主權。很多爭端是圍繞12海里界限以外的權利範圍和本質產生的。《公約》建立起一個叫做“專屬經濟區”(EEZ)的新資源區,“變革性”地改變了海洋法。“專屬經濟區”毗鄰領海,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準線起向外延伸200海里。《公約》允許前殖民強國根據前帝國的“零星剩餘地”為基礎大幅擴展合法控制的領土。在“專屬經濟區”內,沿海國擁有開發開採活體和非活體自然資源的主權,不僅有權開發開採緊鄰海牀上方的水域資源、海牀本身和底土的資源,還有權從事開發開採這個區域的其他活動,例如利用水流、潮汐和風力生產能源。由於自然資源耗竭速度加快,加上全球人口膨脹至頂點時會多達100億人,國家獨佔專屬區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公約》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是規定島嶼有資格擁有和陸地領土一樣的海域,包括200海里(370公里)的專屬經濟區。儘管殖民帝國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80年代早期已經大部分解體,還是有眾多小島要麼仍是高收入國家的正式殖民地,要麼以其他方式處於高收入國家的管控之下。法國、英國和美國的海外專屬經濟區(包括阿拉斯加)的面積遠遠超過其母國領土的專屬經濟區,這些區域大部分由散佈在廣袤海洋中的小羣島組成,使得這些國家能對廣闊專屬經濟區中的資源使用主張唯一權力。這一權力經常藉由相關國的武裝部隊來執行,包括美國大量的海岸警衞隊和海軍艦隊。
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俄羅斯是六個擁有最大專屬經濟區的國家(表-1)。每個國家都是發達的前殖民國,人口主要是白人,六國的總人口為6.04億,相較之下,中國有13.38億人。這六國中的每個國家都在15世紀-20世紀中期的殖民時期打下了廣闊海外專屬經濟區的領土基礎。六國專屬經濟區的總面積達到5400萬平方公里,其中約有四分之三(3900萬平方公里)與母國領土是分離的。此外、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母國領土”的存在正是緣於歐洲白人殖民者的殖民,這些殖民者強行(經常用暴力)剝奪了土著居民自有資源的產權。中國的無爭議專屬經濟區只有約90萬平方公里,僅有美國、法國或英國一個較小海外專屬經濟區的規模。即使中國對爭端領土的主張全都成功,其海外專屬經濟區的總面積也不大可能超過三百萬平方公里。
表-1 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英國、新西蘭和中國的專屬經濟區
中國與大陸毗鄰的無爭議專屬經濟區只有約90萬平方公里,中國還在南海對大約不到二百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持有主張。[4]除了南海,中國沒有對任何海外島嶼提出領土主張,而南海地區的國家以及毗鄰南海、長期以來都是中國省份的台灣島都在奮力爭奪該地區的主權。中國沒有尋求建立一個海外帝國,這與歐洲強國和它們的殖民者後裔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這一差異給各國海洋資源產權在全球的分佈(特別是在《公約》下的分佈)帶來了意義深遠的後果。
英國
在英國的情況中,附屬於海外領土的專屬經濟區總計超過六百萬平方公里,是英國本土專屬經濟區總面積的八倍(表-2)。這些領土都是英國在過去的殖民時期獲得的,通常人口很少,陸地面積也很小。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其大陸板塊包括跨越廣泛區域的島嶼。母國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海外領土在哪裏,更少有人意識到附屬於這些區域的是寬廣的專屬經濟區,英國在這些經濟區中享有資源獨佔權。
表-2 英國的海外專屬經濟區
英國海外專屬經濟區最集中的部分位於大西洋南部,總面積超過360萬平方公里。1765年,英國首先宣佈擁有福克蘭羣島(Falkland Islands)的主權,1775年,庫克船長宣佈英國擁有南喬治亞(South Georgia)和桑威奇羣島(Sandwich Islands)的主權。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交戰,阿根廷宣佈擁有福克蘭羣島多風地帶1.6萬平方公里土地及其附近南喬治亞和桑威奇羣島的領土權,但英國被危及的地區並不止這些。福克蘭、南喬治亞和桑威奇羣島的專屬經濟區總計達到二百萬平方公里,幾乎是英國本土專屬經濟區的三倍。福克蘭戰爭在英國引發了幾乎席捲所有人的激昂民族主義情緒。那些反對戰爭的人,例如工黨前部長託尼•本恩(Tony Benn)飽受大眾媒體的鍼砭。[5]戰爭持續時間很短,但造成約1500名阿根廷士兵和約一千名英國士兵死亡或受傷。英國繼續佔有這些“遠方的羣島”,主要依據是聲稱這個“遙遠島嶼”上的少數英國殖民者有“自決的權力”。
1657年,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授予東印度公司“治理聖赫勒拿島的特許權”。聖赫勒拿島(St Helena)於1659年處於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下,隨後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拿破崙戰爭末期,英國將阿森松島(Ascension Island)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Tristanda Cunha)變成自己的殖民地。這三處由英國統治的南大西洋領土總面積只有417平方公里,人口5400人,相當於英國一箇中等規模的村莊。不過,由於每一羣島都由無數廣泛散佈的島嶼組成,它們專屬經濟區的總面積達到了164萬平方公里。
英國保留了18世紀奴隸帝國在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的幾個充滿異域風情的“零星剩餘”島嶼,包括安圭拉(Anguilla)、百慕大、英屬維爾京羣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開曼羣島(Cayman Islands)、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Turksand Caicos Islands)。這些羣島的陸地總面積只有1093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約20.1萬,不過它們的專屬經濟區有90.3萬平方公里,約和中國的無爭議專屬經濟區一樣大。
“英屬印度洋領土”包含一組廣泛散佈的羣島,陸地總面積只有60平方公里,但專屬經濟區有63.9萬平方公里。最初,查戈斯人(Chagos)住在羣島的主要地區,基本住在迪戈加西亞島(Diego Garcia)。到20世紀中葉,查戈斯人的數量約為二千。16世紀,瓦斯科•達伽馬(Vascoda Gama)探險時發現了這片羣島;18世紀,法國宣佈擁有該羣島主權,作為毛里求斯領土的一部分。法國為追求自己的利益,在這裏成立了椰子種植園,使用非洲奴隸和印度勞工。1810年,法國將包括查戈斯羣島在內的毛里求斯割讓給英國。1965年,英國將查戈斯列島從毛里求斯中分離出來,成立“英屬印度洋領土”,主要目的是允許英國將迪戈加西亞島租給美國,讓美國在該島上建立空軍基地。為了讓美國軍隊佔據迪戈加西亞島,二千多名原住民被迫遷到毛里求斯和塞舌爾(Seychelles)。美國空軍基地建設始於1971年,包括一條長三千米、能容納B-52這樣的重型轟炸機的跑道。美國空軍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和2011年的阿富汗戰爭中使用了這個基地。島上約有四千人,其中約有二千是美軍軍事人員,還有約二千主要來自菲律賓,在這裏為分包商工作。
英國在太平洋的海外領土主要是皮特凱恩(Pitcairn)羣島。1790年,皮特凱恩島成為英國武裝運輸船邦蒂號(Bounty)譁變船員的避難所。1838年,這組羣島成為英國殖民地;1902年,亨德森(Henderson)、奧埃諾(Oeno Island)和迪西(Ducie)三組羣島併入皮特凱恩羣島。整個皮特凱恩羣島的陸地總面積為47平方公里,人口不足70人,只有英國小鄉村一條街道的規模。不過,由於羣島分佈得十分零散,專屬經濟區有83.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無爭議專屬經濟區的規模。
法國
儘管英國的專屬經濟區極為龐大,但與法國相比還是黯然失色。法國的海外專屬經濟區是殖民帝國遺留的產物,比大都會法國的規模大出30倍還多(表-3)。法國在加勒比海和北大西洋的前奴隸制甘蔗園殖民地擁有總面積為90.3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法國在印度洋的專屬經濟區總面積為258萬平方公里,但是在太平洋中的則不少於690萬平方公里。法屬波利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包括幾組羣島,陸地總面積為4167平方公里,人口26萬,相當於一座中等規模的法國城市。不過,它的130個島嶼跨越25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專屬經濟區總面積為480萬平方公里。克利珀頓島(Clipperton Island)直到2007年都和法屬波利尼西亞一起受法國管轄,該島由一個單獨的東太平洋無人珊瑚環礁組成,陸地總面積只有六平方公里,法國由於該領土擁有的專屬經濟區卻有43.1萬平方公里。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位於太平洋西南部,1853年成為法國殖民地。這一列島廣泛分佈在太平洋中,陸地總面積為18.5萬平方公里,人口25.2萬(相當於一座中等規模城市的人口),擁有14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
表-3 法國的海外專屬經濟區
法屬印度洋領土的一部分包括亞北極地區無人居住的克羅澤羣島(Crozet Island)和凱爾蓋朗羣島(Kerguelen)兩個羣島的陸地面積加,起來7500平方公里,卻支配11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領土另一部分包括阿姆斯特丹羣島和聖保羅羣島,兩個羣島都是規模很小的無人島,陸地總面積只有61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卻有50.9萬平方公里。法國的亞熱帶領土留尼旺島(Reunion)陸地面積為2512平方公里,人口80萬,專屬經濟區31.5萬平方公里。法國另一個位於印度洋南部的亞熱帶領土是特羅姆林島(Tromalin Island)完全由“一個大沙灘”,組成,1.7公里,長寬不到一公里,它的專屬經濟區卻有27萬平方公里。
美國
2011年,奧巴馬總統在向澳大利亞議會發表的演講中宣稱:“美國一直以來,而且一直也都會是一個太平洋國家”(Obama,2011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宣佈21世紀將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Clinton,2011年)。19世紀下半葉,美國取得一系列海外領土,這構成了它龐大專屬經濟區的基礎,主要立足於美國的太平洋“帝國”。
美國選擇不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但正式認可專屬經濟區的合法地位(Woodworth,1994年)。聯合國頒佈《公約》一年後,里根總統宣佈了美國的專屬經濟區,這一經濟區涵蓋超過1200萬平方公11裏,比任何其他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都大得多(表-4),比美國的陸地面積還大五分之一:“里根總統的宣佈可被描繪成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領土獲取”(Woodworth,1994:366)。
表-4 美國的專屬經濟區
美國的48個州總共有245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48個州聯這合組成美國,是美國主要通過常規和非常規軍事行動長期向西擴張邊境的結果。美國獨立時原先只有13個州,這些州都是白人殖民者用暴力征收美洲印第安土著的土地後形成的。在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地案中,法國將橫跨北美中心龐大殖民地的所有權轉給了美國,這片土地南起路易斯安那、北至蒙大拿和北達科他。墨西哥戰爭(1846-1848年)結束時,美國吸納了新墨西哥、猶他、亞利桑那、內華達、科羅拉多、加利福尼亞和德克薩斯的大片土地。美洲土著不斷成為白人殖民者向美洲大陸腹地擴張的絆腳石:“如果殖民者能消滅印第安人,就能將北美據為己有……美國人選擇以最有效的方式征服面對的印第安人。他們派出成羣的男人,有時是幾十人,有時是幾百人,襲擊印第安人的村落和家園,殺害印第安婦女和兒童,將印第安人的住處夷為平地”(Grenier,2005:12)1890年在傷膝河(Wounded Knee)對印第安土著的大屠殺將美國這個大陸國家的創建帶到了終點,美國於是擁有了綿長的東西海岸和墨西哥灣。美國人口普查署於當年正式宣佈美國的邊境完全形成。
除了48個州的專屬經濟區,美國在太平洋還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這反映出美國獲取領土的幾種不同方式。最大的領土由阿拉斯加州和阿留申羣島鏈(Aleutian Island chain)組成,18世紀時曾是沙皇俄國的殖民地。1867年,美國政府以720萬美元從俄國購買了這一廣袤的殖民地。阿拉斯加專屬經濟區的總面積為380萬平方公里,比美國大陸48個州的總面積還大50%以上。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羣島鏈長1900公里,從阿拉斯加大陸橫跨太平洋一路延伸到俄羅斯的堪察加半12島(Kamchatka peninsula)。羣島鏈從西經163度跨至東經172度,東經172度差不多是新西蘭主要地區所在經度。阿留申羣島只有四千多人,專屬經濟區佔整個阿拉斯加專屬經濟區約三分之一。
美國在太平洋的第二組領土於1856年根據《海鳥糞島嶼法》Guano(Islands Act)取得,美國由此徵收了幾組零星散佈在太平洋中的無人羣島。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早期,海鳥糞是農業肥料的寶貴來源,還可以用來製造火藥所需的硝石。美國現在仍然擁有這些羣島的大部分地區,包括豪蘭與貝克羣島(Howlandand Baker Islands)、賈維斯島(Jarvis Island)、約翰斯頓環礁(Johnston Atoll)、帕邁拉環礁(Palmyra Atoll)和金曼礁(Kingman Reef)。這些島嶼幾乎只是岩石,沒有人在這裏永久居住,陸地面積加在一起也只有87平方公里。不過,由於每一羣島都由零星散佈在大洋中的小島組成,所以專屬經濟區的總面積達到了155萬平方公里,幾乎是美國整個東西海岸專屬經濟區加總的面積,比中國的無爭議專屬經濟區大得多。
到19世紀90年代,美國完成了在北美大陸的西進擴張。不斷擴張的邊境帶來的軍事和管理挑戰一直主宰着美國自獨立以來的外交政策,美國繼而在大陸以外擴張。美西戰爭爆發前夕,《華盛頓郵報》的一位編輯説:“一種新的覺悟似乎降臨到我們身上——對力量的覺悟——隨之而來的是渴望展示我們力量的新胃口……野心、利益、對土地的飢渴、驕傲、戰鬥的純粹樂趣,不管可能是什麼,都被一種新感覺激發得生氣勃勃。帝國的品味在人們口中甚至好像叢林裏的血腥味”(引自Zinn,1999:299)。1898年,美國打敗西班牙,不僅因此控制了古巴[6]和波多黎各,還取得了一系列橫跨太平洋的領土,包括菲律賓、關島和威克島(Wake Island)。儘管菲律賓於1946年取得完全獨立,關島和威克島到今天還是美國的領土。夏威夷在1801-1893年是一個獨立王國;1893年,一羣主要由美國商人組成的團體推翻了夏威夷的君主制,夏威夷短暫成為共和國,1898年,美國將夏威夷變成附屬地,隨後完全兼併了夏威夷。關島和夏威夷是美國在太平洋取得軍事支配的關鍵部分,太平洋迄今為止是美國全球軍事結構中最大的部分。
沖繩島在美國與太平洋的關係中佔據一個特別複雜的位置。沖繩島是琉球島鏈上的一部分,美國在該島上有大量頗具爭議的軍事設施(McCormack,2010年)。在世界所有小島羣中,琉球羣島具有最重要的戰略意義,琉球島鏈延伸700多英里到日本大陸西南後抵達東海,終點是一組無人小島,中國稱之為“釣魚羣島”,日本稱之為“尖閣列島”。琉球羣島中最大的是沖繩島,長70英里。沖繩到中國福建省的距離約為400英里;沖繩到東京的距離約為800英里。琉球曾在幾個世紀中是個獨立小王國,住在這裏的是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這與日本南部羣島的情況相似(Kerr,1958年)。不過,琉球的文化可以説更多受到中國傳統而不是日本傳統的強力影響。日本明治王朝(1868-1912年)之前,琉球王國是一個“玩具之國,有着高貴的國王、博學説教的宰相、施政大臣和無數官署機構、殿堂廟宇、經典學派、宮廷等級和法典,所有一切都是在模仿中國的努力中發展起來的”(Kerr,1958:15-16)。1868年明治維新,五年後日本聲稱擁有琉球主權;1879年,日本用武力將琉球王國併入日本,作為“沖繩縣”,由日本官員統治。
美國打敗日本後佔領沖繩。1951年,舊金山“和平條約”賦予美國對該領土“包括住民及其領水”“管轄、進行立法、司法的所有權力”。美國在沖繩興建了大量軍事設施,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將沖繩作為主要基地使用。1972年,美國將琉球羣島(包括沖繩和釣魚羣島∕尖14閣列島)“交還給”日本。美國在沖繩的軍事影響繼續增強。今天,沖繩島上約有2.5萬名軍事人員,約佔美國在日本駐軍總數的一半。
美國佔領沖繩,將沖繩作為“美國的虛擬殖民地”,沖繩本土和日本大陸對此都有激烈爭議(McCormack,2010年)1995年,。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擔任美國國防部長時,美國政府出台了一份亞太地區戰略文件(美國國防部,1995年)。奈伊宣佈實施“深度參與”政策(Nye,1995年),並主張這一政策是必要的,因為“崛起的強國在國際的國家體系中創造不穩定”:“以前沿配置為基礎的軍隊影響力確保美國在亞洲議題上擁有一席之地”,“還能使我們快速做出響應,保護我們不僅在亞洲、還有遠至波斯灣的利益”。日本和沖繩基地在可預見的未來會是“我們在整個地區安全戰略的基石”。沖繩縣長評論説奈伊將沖繩説得好像是“美國的領土”一樣。
美國以另一種方式取得馬里亞納羣島和美屬薩摩亞羣島(Samoa)。關島是馬里亞納羣島的一部分,從北至南延伸,與菲律賓位於同一緯度。它們構成菲律賓海的東部邊緣,與巴布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Port Moresby)大致處於同一經度。1521年西班牙軍隊到來之前,馬里亞納羣島上住的是查莫洛人(Chamorros)和瑞法魯瓦西人(Refaluwasch)。1565年,西班牙將整個馬里亞納羣島變成自己的附屬地;1899年,西班牙將北马里亞納羣島賣給德國。一戰結束時,國際聯盟將這些島嶼“贈給”日本,日本在島上成立了糖料種植園。日本戰敗後,聯合國安排美國託管這些島嶼,1976年,北马里亞納羣島聯邦(CNMI)以政治聯盟的方式正式併入美國。整個馬里亞納島鏈,包括北部和南部(關島)都是美國的領土。美屬薩摩亞羣島位於新西蘭東北的南太平洋。到19世紀後期,帕果帕果港(Pago Pago)成為燃煤船經常光顧的燃料補給站。1899年英德美三方公約將薩摩亞一分為二,德國控制西部羣島,美國控制東部羣島,包括帕果帕果港,該港口現在仍是美國的領土。
美國在太平洋島領土(阿留申島鏈除外)的專屬經濟區總面積達到580萬平方公里。其中遍佈大洋各處、陸地面積只有90平方公里的無人羣島的專屬經濟區就佔了195萬平方公里。
在美國總統或國務卿談到美國是個太平洋國家時,美國人的腦海中會不由想起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役。美國人的意識中首先浮現的會是日本襲擊夏威夷的珍珠港,珍珠港現在仍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總部。美國保留的太平洋領土很多都是美日軍隊慘烈交戰的現場,包括中途島(MidwayIsland)威克島和阿留申羣島。馬里亞納羣島島內和附近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戰役,包括西班牙戰役、菲律賓海戰役、關島戰役、天寧島(Tinian)戰役、Leuliu戰役、安加爾島(Angaur)戰役。在太平洋戰爭中,總共有10.8504萬名美國士兵死亡,超過24.8萬名美國士兵受傷或失蹤。[7]
“珍珠鏈”
西方媒體通常聲稱中國有一個長期“珍珠鏈”戰略,要在東南亞和印度洋打造一系列海外基地。美國安全委員會中的三大強國,即美國、法國和英國由於它們的殖民史總共擁有約230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如果包括阿拉斯加的收購,上述總面積將增加到2600萬平方公里。這些國家各自的專屬經濟區佔據着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廣袤地區,有着巨大的戰略利益,提供一條環繞整個地球的“珍珠項鍊”,構成海外軍事基地網的平台。同時,就世界的稀有自然資源來説,它們在潛力上也具有重大意義。對這些經濟區的佔有得到了聯合國一項革命性決議的保障。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來合併取得領土的趨勢,令中國與緊鄰國家在南海的領土爭端顯得格外相形見絀。全球媒體似乎成功地讓人們的思維聚焦在一隻老鼠身上,卻沒有人注意到站在他們背後的一頭猛象。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獲得了巨大利益,因為它們的主要領土包含綿長的海岸線。兩國僅此就各自擁有超大的專屬經濟區。此外,澳新作為國家的存在完全是由於英國的殖民征服,它們的居民主要是有歐洲血統的白人。不過“殖民遺產”如此龐大,也和遠離主要領土的大量海外羣島有關。1770年,英國宣佈擁有澳大利亞東部;8月22日星期三,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登陸澳大利亞東部邊上的一個島嶼並將該島命名為“佔領島”(Possession Island)。他説:“我確信,在我們之前從來沒有任何歐洲人見過或到過從南緯38度直至此地的東海岸。儘管我此前已以國王陛下的名義佔領了沿岸的幾個地方,我現在再次升起英國國旗,以喬治三世國王陛下的名義佔領從上述緯度直至此地的整個東海岸,將之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以陛下的名義佔領前述海岸的所有沿岸海灣、港口、河流和島嶼。我們隨後用小型武器向空中齊射三次,船上也齊鳴了三次,與我們呼應”(Cook,1999:170-1)。1829年,英國宣佈擁有整個澳大利亞。1769年,詹姆斯•庫克宣佈擁有新西蘭;1840年,英國將新西蘭變成自己的附屬地。在澳新的例子中,兩地都有數量較大的土著人口,英國殖民佔有者不僅忽視他們的權利,而且殘忍地對待他們。英國在殖民時代取得了南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的幾組羣島。對有人居住的島嶼,英國就以澳新模式對待當地的土著。每個島嶼的陸地面積都很小,但散佈在廣闊的大洋中。
澳大利亞有兩組離岸島嶼領土,一組在太平洋,一組在印度洋;兩組領土都曾是英國的附屬地,後來轉給了澳大利亞聯邦(表-5)。印度洋領土包括聖誕島、科科斯羣島(Cocos Islands)和北極圈的赫德與麥克唐納羣島(Heard and McDonald Islands),陸地總面積為517平方公里,總人口只有2003人,專屬經濟區加起來有110萬平方公里。澳大利亞的太平洋領土包括豪勳爵羣島(Lord Howe Islands)、麥誇裏羣島(Macquarie Islands)和諾福克島(Norfolk Island),陸地面積加起來178平方公里,人口2649人,專屬經濟區150萬平方公里。澳大利亞的海外島嶼領土總面積為695平方公里,人口為4652人,相當於澳大利亞內陸的一個小鎮,專屬經濟區加起來卻有260萬平方公里。
表-5 澳大利亞的專屬經濟區
新西蘭最大的專屬經濟區是南太平洋的庫克羣島(表-6)。庫克羣島曾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後來轉給了新西蘭。羣島包括15個主要島嶼,陸地總面積只有240平方公里,人口二萬,大小等於一個小鎮。不過,它的島嶼卻跨越220萬平方公里的大洋海域,專屬經濟區總計二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無爭議專屬經濟區的兩倍(見表-6和表-1)。新西蘭的三組南太平洋羣島——克馬德克(Kermadec)、托克勞(Tokelau)和紐埃(Niue)羣島的陸地總面積只有303平方公里,總19人口也只有2800人,大小等於英國或法國的一個小村莊。不過,由於島嶼跨越的區域廣泛,專屬經濟區加起來達到130萬平方公里。
表-6 新西蘭的專屬經濟區
俄羅斯
現代俄羅斯國家規模巨大,主要是因為對西伯利亞的殖民擴張。15世紀中期,莫斯科公國是一個被陸地包圍的地區,位於波羅的海南部,黑海遠北部。到17世紀,俄羅斯歐洲部分的主要地區由莫斯科統一轄治;16世紀末和17世紀,莫斯科向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擴張,1639年,俄羅斯帝國的版圖覆蓋到了太平洋,1742-1867年期間甚至包括在了阿拉斯加。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失去了很多在中亞取得的領土,不過,它仍然緊緊掌握着在西伯利亞取得的廣袤領土。俄羅斯的海岸線從西部的摩爾曼斯克(Murmansk)延伸至東部的楚科奇海(Chukchi Sea),然後沿着太平洋海岸南下抵達日本海的符拉迪沃斯託克(Vladivostok)。俄羅斯專屬經濟區的主要部分是在征服西伯利亞時取得的,在歐洲的專屬經濟區面積不到總額的五分之一(表-7)。
表-7 俄羅斯的專屬經濟區
西方殖民主義對太平洋的影響
聯合國提出“專屬經濟區”概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想減少對該地區內可耗竭自然資源的損害。當時的希望是:在可耗竭自然資源上建立清晰的國家產權,可以將這些廣袤的地區從任由開採的“全球公地”變成資源保護區。西方嚴重缺乏在這些地區中管理資源的自身經驗,特別是在西方殖民主義早期。
佔領。1497年,瓦斯科•達伽馬和他的小型船隊從歐洲出發,繞過非洲南端,抵達印度海岸的卡利卡特(Calicut),兩年後返回歐洲,隨後歐洲商人穩步加深在東南亞的貿易活動。1519年,費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揚帆出海,尋找抵達東南亞香料羣島(SpiceIslands)的西行路線。他繞過南美洲南端,抵達菲律賓,1521年在菲律賓被殺死。1565年,西班牙宣佈菲律賓是自己的殖民地,馬尼拉成為西班牙與中美洲跨太平洋貿易的基地。附屬西班牙的關島殖民地是西班牙大帆船在馬尼拉和墨西哥之間往返的重要休憩地。不過除了菲律賓,直到18世紀後期,西方對太平洋主要地區的影響微不足道。
此後西方的影響急劇增加。詹姆斯•庫克船長的多次遠征至關重要,他的遠征刺激了西方在18世紀後期-19世紀中期對太平洋的影響。庫克是英國啓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他是海軍艦長、航海家、地圖繪製專家和皇家科學學會會員。他三次遠征太平洋,均受命於英國海軍部並得21到皇家科學學會的支持。遠征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發現新的區域並在地圖上標繪出來,包括髮現可能存在的南方大陸(拉丁語Terra Australis),並試圖找到一條穿越南極的通道。不過,庫克航行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在形勢便利時以英王名義佔領(地區)”(Cook,1999年)。1768-1779年,他三次航行的結果是繪製出了太平洋大塊地區的詳盡地圖,南起最南端的南極圈內部,北至白令海峽。
庫克取得了眾多非凡成就,其中一個是環行整個南極洲。他的航行還使英國擴張了大量領土,包括新西蘭和整個澳大利亞東海岸,還有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羣島。庫克的航海日誌擁有大量讀者,在影響西方對太平洋(包括羽翼漸豐的美利堅共和國)的看法上極有分量。
動物。《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一個關鍵議題是保護海洋的自然資源。早期殖民主義時代對太平洋的動物羣有着深刻的消極影響。
詹姆斯•庫克每次航行都帶着一些科學家,他們詳細記錄了遇到的野生生物。遠征一個最令人吃驚和矚目的結果是在南冰洋發現了超級豐富的野生生物,包括大量鳥禽、海豹和鯨魚。庫克“無意中撞見了可能是世上存在的最大野生生物集羣,他是第一個讓世界知道這個集羣存在的人”(Morehead,1968:236)庫克航海日誌中的記載加上對地點和地圖的詳盡描述,激起了歐洲和美國船隻在南方海洋進行商業開發的浪潮。海豹主要因為珍貴的皮毛遭到殺害,鯨魚主要因為魚油遭到殺害。到19世紀30年代,南大洋中的海狗(一種多毛海豹)幾乎滅絕了(Morehead,1968:242)接下來的攻擊矛頭主要指向了在夏季繁殖期,前來南方的鯨魚羣。美國在這個行業中起着領頭作用。到1846年,僅新英格蘭地區就有735位捕鯨者,每次出航人均捕鯨100頭:“他們從南方的合恩角附近前來,駛入太平洋,在熱帶地區的基地是夏威夷和塔希提,在南部的基地是新西蘭的島嶼灣、悉尼、以及塔斯馬尼亞島的霍巴特鎮。這是一場巨大的殺戮”(Morehead,1968:245)殺戮不斷繼續,直到幾乎沒剩下什麼可殺的:“在不過50年多一點的期間內——大約從18世紀8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這些裝着會説多國語言船員的小船……密密梳理了廣袤的冰洋,程度仔細到已經無法再輕易找到任何大型海洋動物”(Morehead,1968:251-2)[8]到19世紀80年代,。在太平洋的廣袤地區,商業捕鯨已經被廢棄了(Roberts,2007年)。
人。在西方殖民主義以前,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太平洋羣島的土著人口加起來相對較少,在這些地方建立殖民統治沒有帶來像在印度、中國或南海國家一樣的挑戰。不過,西方殖民者與土著民族之間產生了無數小規模衝突,特別是就土地歸屬權,最嚴重的發生在1843-1872年的新西蘭:在一系列與英國軍隊的殘酷對抗中,可能有多達二萬毛利人(Maori)被殺。殖民軍隊經常在戰爭中採取“焦土”戰術,將毛利人的村落摧為廢墟並毀壞他們的作物。儘管法國殖民者與土著部隊在新喀里多尼亞的戰爭規模要小得多,但血腥程度並不稍減。法國於1853年將新喀里多尼亞變成自己的附屬地,19世紀50年代以來,自由於法國殖民者企圖從土著居民卡那卡人(Kanaka)那裏徵收土地,暴力衝突發展起來。
1878年,“卡那卡起義”全面爆發,起義者攻擊了法國的平民殖民者,包括他們的家人。法國政府的迴應是攻擊卡那卡的村落和作物,這是對付游擊隊的傳統方式,叫做“戰爭第一方式”在太平洋中,。幾乎每個白人殖民點都會發生西方殖民軍隊與土著之間的小規模暴力對抗。太平洋的土著民族通常受到非人待遇,而且經常被殺害,殺人者還毫無愧疚。在塔斯馬尼亞的例子中,殖民者主要通過兇殘追捕將土著民族定罪並從自己的土地上清除殆盡。1830年,塔斯馬尼亞處於軍事管制下,原住民“像淡棕熊一樣不斷遭到獵捕和追蹤,一旦抓住就被單個或成羣驅逐到巴斯海峽羣島”(引自Morehead,1968:213)僅在五年間,。最初據估有五千人的原住民中只有幾百人活了下來(Morehead,1968:213)。
不過,對太平洋地區人口結構影響更嚴重的是疾病的傳播。性傳播疾病在人口普遍減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後期,海豹捕獵者、捕鯨者和普通商船的數量大幅增加,帶來了普遍的性交易和對土著婦女的性暴力攻擊。性病、肺結核、天花、再加上痢疾,是許多太平洋島嶼(包括夏威夷、塔希提、馬克薩斯和復活節島)人口大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庫克抵達夏威夷前,夏威夷的人口至少有20-30萬,可能多達80萬甚至100萬。傳染病的影響造成了“種族滅絕”,到20世紀,夏威夷土著民族的人口減少到只有三萬(Bushnell,1993年)。在塔希提的例子中,塔希提1843年成為法國的附屬地,人口據估在18世紀70年代有四萬人,在19世紀30年代減少到只有九千人,在19世紀後期進一步減少到只剩下六千人(Morehead,1968:117)。1842年成為法國附屬地的馬克薩斯(Marquesas),人口據估在18世紀後期約有7-8萬人,在1900年減少到約四千人。[9]復活島的人口據估在19世紀60年代有4200人,1871年減少到只有500人在(Thomas,2010:第七章)。[10]
據估計,澳大利亞土著的人數在1800年有約20萬,在1900年減少到只有約二萬(Broome,2010:172)。在澳大利亞,白人殖民者還帶來了包括性病在內的新疾病,原住民對這些病的免疫力低下。人口災難性的減少在較大程度上是由於土著人口健康惡化導致的,而後者又是白人殖民者強迫土著民族與自己土地分離的結果。在像澳大利亞原住民這樣的狩獵採集民族中,這種影響特別嚴重。查爾斯•達爾文1836年訪問澳大利亞時寫到:“但凡歐洲人踐踏之處,死亡彷彿追逐着原住民。放眼美洲、波利尼西亞、好望角和澳大利亞的廣大區域,我們發現同樣的結果”(引自Morehead,1968:212)。
小結
近年來國際媒體將大量注意力投到對南海爭端的分析上,大部分分析的焦點是中國可能取得對南海海中或海底潛在自然資源的控制。世界前殖民強國通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機制,靠法律撐腰、“革命性”地在廣袤海域中獲取對自然資源的控制,這種現象除了在專業的法律期刊中外,引起的注意可以忽略不計。相比前殖民國家通過聯合國立法的法律機制攫取的龐大資源,南海海域以及南海海中或海底的潛在資源微不足道。
中國位於廣袤太平洋的邊緣,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存在,在過去兩千年的大部分時期都大體擁有現在的領土,太平洋構成了它的“後院”。中國從歷史早期開始就在技術上和管理上具備了侵略能力,能夠入侵東南亞和太平洋上人煙稀少的地區,包括今天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太平洋羣島、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和北美的西海岸,可中國並沒有選擇這樣做;相反,中國的統治者將精力都放在有效治理大陸上。中國儘管至少兩千年來在東亞全面佔據主導地位,軍事實力勝過東亞其他國家,與南海附近地區也有着深厚的貿易關係,但並沒有尋求在南海附近地區殖民。[11]中國也沒有因為自己是“內陸社會”而尋求在東南亞殖民——“內陸社會”有一種“大陸心態”,即從其“強有力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斷髮出牽引力(王賡武,2000:23和37)。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一直強調以非意識形態方式監管市場、從而在自己領土內為大眾利益服務的重要性。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矛盾不斷加劇之際,這一理念有可能為人類物種的生存做出無價貢獻(Nolan,2009年)。
直到18世紀後期,西方在太平洋的影響還很小。庫克船長在1768-1780年三次劃時代的航行成為世界歷史的偉大轉折點。西方殖民強國從18世紀後期開始入侵太平洋地區,對動物和人類羣體都帶來了深具毀滅性的後果。19世紀末,到西方殖民強國將太平洋從中國的“後院”變成它們自己的“後院”,將南海附近的大部分地區變成殖民地。中國的地位淪為乞丐。上百萬貧困的中國移民湧入南海附近地區和遍佈太平洋各處的羣島,在主要由西方擁有的煤礦和種植園中工作,正象徵了這一戲劇性的地位變化。
太平洋中的專屬經濟區源自西方在18世紀後期-19世紀後期的殖民擴張,這些專屬經濟區包括阿拉斯加、現仍由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擁有的太平洋羣島地區、俄羅斯的太平洋領土、還有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大陸。太平洋中和附近作為西方殖民擴張的直接後果而存在的專屬經濟區面積達到3090萬平方公里(表-8)。
表-8 前殖民強國的太平洋專屬經濟區
一方面,西方非常關注中國對南海的介入;另一方面,又對於源自西方殖民史(包括在中國“後院”太平洋的殖民史)的西方龐大經濟專屬區完全沒有分析,這兩者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由此引出了國際媒體的性質和西方公眾的看法以何種方式形成的深層次問題。考慮到始於南海爭端的一場新“伯羅奔尼撒戰爭”有可能出現,在這兩個議題上的區別對待尤其令人不安。在人類物種進化的這個脆弱時點,我們西方對於自己是誰、世界其他地區如何看待我們,有着極其狹隘的觀點。
【香港四方集運】
[1] 在特定情況下,一國的專屬經濟區可以超過這個界限。
[2] 這一複雜的主題將是本文作者隨後研究的對象。
[3] 例如,參見Winchester,1985年。
[4] 中國對南海專屬經濟區的主張與南海中“島嶼”附近的區域有關,而不是與整個南海有關。到底有多少隻是“岩石”而不是“島嶼”引起了熱議。只有“島嶼”才有資格擁有專屬經濟區。南海總面積約為350萬平方公里。如果不包括無爭議沿海水域和無爭議公海海域,中國最終在南海主張的專屬經濟區面積很可能比南海整個海域的面積小得多。
[5] 《太陽報》的一幅漫畫將託尼•本恩描繪成“膽小雞本恩”,在一羣被運往福克蘭羣島打仗的英國士兵頭上飛過並下蛋。戰爭結束後很久,託尼•本恩在一個很少有人看的有關二戰的深夜節目中接受訪談,平靜地回憶了他和他的兄弟是如何分別志願加入陸軍和空軍的。當他回憶到兄弟在第一次飛行任務中喪生時潰不成聲,訪談就此終止。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喬治•麥戈文(George McGovern)身上。他在1972年的美國大選中敗給理查德•尼克松,只有37%的人投他的票,61%的人投尼克松的票。麥戈文的競選基調是反對越戰。1941年珍珠港被炸後,麥戈文志願加入美國空軍,在二戰期間執行了35次跨越歐洲的飛行任務。他不可思議地將受損的B-24“解放者”轟炸機安全降落在南斯拉夫一小塊飛機跑道上,因為這件事表現出的英勇和技術被授予“卓著飛行十字勳章”。在被問到為什麼他不在對尼克松的大選對決中更多談及自己的戰爭功勳時,他只簡單地回答説不知道怎麼提及這事(引自Martin,2012)。
[6] 古巴沒有正式成為美國殖民地,但新的古巴憲章給予美國“為保護古巴獨立和維持一個足以保護生命、自由、財產和個人自由的政府而干預的權力”(引自Zinn,1998:311)。
[7] 在二戰中,總共有41.7萬名美國軍人死亡,包括商船隊和海岸警衞隊,但死亡的平民不足二千人;日本有超過兩百萬軍人死亡,50-100萬平民由於軍事行動和有“違反人道的犯罪”死亡;蘇聯有90-110萬軍人死亡,130-150萬平民由於軍事行動和“違反人道的犯罪”死亡;德國有550萬軍人死亡,約一百萬平民由於軍事行動和“違反人道的犯罪”死亡。
[8] 西方的商業捕鯨和海豹捕獵船隊在這個期間導致鯨羣和海豹羣的毀滅,關於這點的全面記載參見2007年Roberts著作的第七章《捕鯨:第一個全球產業》和第八章《到地球的盡頭獵取海豹》。
[9] Thomas,2010年,第二章詳細記載了性病在19世紀肆虐馬克薩斯的情況。
[10] 強行徵召復活島島民到祕魯工作,也在復活島人口災難性的減少中起了作用(Thomas,2010年,第七章)。
[11] 對此唯一的重大例外是中國約在一千年間統治着與中國西南廣西省邊境接壤的北越南。公元907年唐朝末期,北越南脱離了中國的統治。
參考書目
Broome, R., 2010, Aboriginal Australians: A history since 1788, Sydney, Allen and Unwin (revised fourth edition)
Bushnell, A.O., 1993, Gifts of Civilisation: Germs and genocide in Hawaii,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linton, H., 2011,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Affairs, November
Cook, J., 1999, The Journals, London, Penguin, selected and edited by Philip Edwards
Grenier, J., 2005, The First Way of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ines, M.R., et. al., eds., 2000, A Population History of North Amer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rr, G., 1958, Okinawa: The history of an Island people, revised edition, North Clarendon, VT 2000
Martin, J., 2012, ‘Hero pilot who opposed war in Vietnam only to be crushed by Nixon’, obituary, Financial Times, 22 October
McCormack, G., 2010, ‘Obama versus Okinawa’, New Left Review, July-August, 5-28
Morehead, A., 1968, Fatal Impact: The brutal and tragic story of how the South Pacific was ‘civilised’, 1767-1840, London, Penguin Books
Nolan, P., 2009, Crossroads: The End of Wild Capitalism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 London, Marshall Cavendish
Nye, J., 1995, ‘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Pew Trust, 2012, Sea Around Us Project
Roberts, C., 2007, The Un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a,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Thomas, N., 2010, Islanders: The Pacific in the Age of Empire,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Thornton, R., ‘Population history of Native North Americans', in Haines, 2000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5,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in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27 February
Wang, Gungwu, 2000, The Chinese Oversea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nchester, S., 1985, Outposts: Journeys to the surviving relics of the British empire, London, Penguin Books
Woodworth, D.C., 1994,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sular areas: A case for shared sovereignty’,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 25, pp. 365-390
Zinn, H., 1999,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492-present,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張苗鳳
- BBC被武漢市民懟了 評論 47合作升級!中國和新西蘭幹成件大事 評論 329敦煌林場遭“剃光頭”式砍伐?甘肅通報 評論 913@央視新聞 評通化抗疫:絕不能僅僅一封了之 評論 196讓多邊主義的火炬照亮人類前行之路 評論 107最新聞 Hot